導讀:歐盟總部(歐盟的總部為什么選在比利時)歡迎關注“環球情報員”,更多環球歷史,地理,人文知識待你發現歐盟如今擁有法國、德國、意大利等28個會員國和24種官方語言,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,也是世界上經濟最
歐盟總部(歐盟的總部為什么選在比利時)
歡迎關注“環球情報員”,更多環球歷史,地理,人文知識待你發現
歐盟如今擁有法國、德國、意大利等28個會員國和24種官方語言,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,也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。
歐盟的建立不僅加速了歐盟成員國之間一體化的進程,也促進了成員國內部經濟發展和歐洲整體國際地位的提高。
▲歐盟的28個成員國分布圖
作為歐洲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,它的總部卻不在法國、德國等歐陸大國,而是設置在小國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。
在歐洲的眾多大國和眾多歷史名城中,為什么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歐盟的總部?
一、比利時:歐盟元老國之一
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。這場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爭,不僅讓德意等戰敗國遭到重創,也讓英法等傳統大國受到了嚴重削弱。隨著歐洲各大國的普遍衰落,美國和蘇聯成為了世界的兩個超級大國。
戰后,過去由歐洲主導的國際格局,也被美蘇的兩極格局所取代。
▲戰后慘遭戰火破壞的歐洲城市
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由于在意識形態、國家利益對立,從戰時的盟友變成了戰后的對手。美蘇為了爭奪世界霸權,在全球各個領域展開了全方位的博弈。
▲戰后美蘇歐洲爭奪勢力范圍的漫畫
在美蘇的全方位博弈中,歐洲成了主戰場,歐洲西部為美國的勢力范圍,而東部則為蘇聯的勢力范圍。西歐各國不僅僅在二戰中實力被普遍削弱,戰后更是出現了各種經濟危機。
在戰后初期,西歐各國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才逐漸度過危機,因此,他們在戰后初期只能唯美國馬首是瞻。
▲美蘇對峙的示意圖,紅色為蘇聯勢力范圍
隨著西歐經濟的恢復,他們意識到了,要想真正擺脫經濟和政治上對美國的依賴,以及對抗蘇聯的敵意,必須聯合起來組建經濟政治實體。
其中,荷蘭、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個小國在地理上是鄰國,又夾在英德法之間,他們最先采取了抱團的方式以爭得自己的地位。
▲荷比盧聯盟(深綠色部分),他們因為夾在英法德丹之間,需要抱團取暖
1948年,荷蘭、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建立了旨在免除關稅,開放原料、商品的自由貿易經濟同盟,這被認為是歐洲戰后走向聯合的開始。三個小國建立起來的經濟同盟力量弱小,要想實現歐洲的聯盟就要把經濟大國、強國拉進來才能建立起強大的經濟同盟。
這就要處理好德國和法國之間的關系了。1950年,時任法國外長的舒曼提出“舒曼計劃”,主張把當時德法重工業的基礎煤炭鋼鐵聯合起來,建立一個煤鋼聯營共同體。該計劃得到了法、意、德、荷、比、盧的支持。1951年,6國簽訂了為期50年的《關于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》。
建立煤鋼共同體是歐洲國家聯合的第一步。但各國之間的關稅障礙,不同的進出口門檻依然阻礙了歐洲各國之間經濟的交流互通,僅僅建立煤鋼共同體是不夠的。
當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嘗試取得了成功之后,6國外長決定把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,并建立共同市場。1958年,西歐6國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簽訂了《羅馬條約》,決定建立歐洲經濟和原子能共同體。
在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,西歐實現了進一步合作。
▲1957年,《羅馬條約》簽訂,歐洲經濟、原子能共同體成立
萬事俱備只欠東風。只有把煤鋼、經濟和原子能三者聯合起來,才能實現真正的歐洲聯合。
在比利時外長吉恩-瑞伊的推動下,1967年,6國外長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簽訂了《布魯塞爾條約》,將三個共同體統一。自此,歐共體成立。
▲《布魯塞爾條約》簽訂,西歐6國建立歐共體
從荷比盧經濟同盟到歐共體建立的近20年,比利時始終是歐洲一體化的堅定的支持者和推動者,也是歐盟的創始國和初始會員國之一。這就為歐盟選址定在比利時提供了有利的支持。
二、平衡大國關系
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能夠成為歐共體總部所在地,除了比利時的創始國地位之外,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平衡大國關系的需要。
如果一個區域性國際組織的總部放在某個大國境內,那么該國就有條件對其加以影響。而該組織內一旦擁有多個大國,且總部放在某個大國境內,勢必會引起其他大國的不滿,這樣反而不利于區域一體化的進程。
歐共體的六個創始國中,法國、聯邦德國和意大利是三個最有影響力的大國。其中,法國是歐洲大陸的傳統強國,比德國、意大利的大一統歷史要久遠,而且法國是戰勝國,在戰后的地位非常高。
戴高樂上臺以來,一直致力于法國作為歐洲的領導者。
在戴高樂看來,西歐6國當中,意大利影響力不足且是戰敗國;德國雖然經濟實力強勁,但戰敗國的地位讓它領導歐洲名不正言不順。比、荷、盧又是小國,談不上領導地位,歐共體的總部應該放在法國。
▲戴高樂認為面對美蘇在歐洲的爭奪,歐洲國家必須聯合起來,歐洲聯合,必須以法國為主導
戴高樂的野心很快引進了德國、意大利的警覺。德國和意大利擔心法國重新控制歐洲,話語權下降,因此堅決反對把總部放在法國。當時二戰的陰影尚未散去,因此,其他國家又擔心把總部放在德國和意大利,德意會借助歐共體重新控制歐洲。
為了平衡西歐各大國之間的關系,加快歐洲一體化的進程。比利時、荷蘭和盧森堡就成為了歐共體總部的候選地之一。相比于德法意三國,荷蘭、比利時和盧森堡是小國,他們很難控制歐共體進而對歐共體施加影響。
1967年,西歐6國外長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簽訂《布魯塞爾條約》,決定將歐共體總部設置在了布魯塞爾。
歐共體進行了三輪擴軍后,歐共體從6國變成了12國。1991年,歐共體12國簽訂了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》。1993年,該條約生效。這就意味著歐洲正式從歐洲共同體向歐洲聯盟轉變,歐洲聯盟取代了歐洲共同體,成為了一個經濟、政治實體。
▲歐共體12國簽訂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》,歐盟誕生
雖然名稱上經歷了歐共體到歐盟的變更,成員國也由最初的6國到今天的28國,但是布魯塞爾自1967年被確立為總部以來,就從來沒有變過。
▲歐盟總部大廈
法德之前爭取總部的努力雖然沒有成功,但卻在其他機構的設置中作出了妥協。這就形成了盡管歐洲聯盟的總部設置在布魯塞爾,但非所有的歐盟機構都在布魯塞爾的局面。比如歐洲議會總部設在了法國的斯特拉斯堡;歐洲央行總部設置在德國的法蘭克福。
▲歐洲議會總部:法國斯特拉斯堡
三、比利時憑優勢勝出
從1967年成立歐共體到現在的歐盟,布魯塞爾始終是這個組織的中心。歐洲各國選中比利時作為歐盟總部的所在地,還是基于其重要的歷史原因和現實的選擇。
首先,比利時位置相對適中。它地處西歐的十字路口,在戰爭年代,它是兵家必爭之地。在和平時期,隨著科技的發展,比利時擁有發達的鐵路、公路交通,可以作為橋梁溝通各國。
▲比利時處于西歐各大國的十字路口,在和平年代又處于各大國保護之中,是相對安全的中心
在歐洲共同體成立的時候,正值美蘇冷戰剛剛拉開帷幕的時候。荷蘭的國土雖然有4萬平方公里,略微大于比利時。但是荷蘭的國土面積中,四分之一的國土在海平面以下,全境為低地。
▲荷蘭雖然也處于西歐的十字路口地帶,但是它全境海拔較低,容易被攻破
當蘇聯軍隊入侵時,一旦把歐共體總部放在荷蘭,那么總部將很容易被攻破。與荷蘭相比,比利時的地形相對較高。雖然西北部也是以平原為主,但東部的阿登高原可以作為防御陣地,防止敵人入侵。
▲比利時東南部的阿登高原地區,可以作為防御陣地
其二,在歐共體創始三國中,盧森堡國土面積太小,只有0.2萬平方公里,屬于袖珍小國,人口只有60萬。如果把歐共體總部設在盧森堡,盧森堡可能難以難以承擔國際會議等大型項目。比利時面積3萬平方公里,人口有1000多萬。相比盧森堡,比利時更具有承辦國際會議的能力。
▲盧森堡(深綠)太小,很難承擔重任
其三,比利時不僅僅地理上是英法德的十字路口,在文化上也是西歐的十字路口。拉丁文明和日耳曼文明,以及基督教的兩大派別—天主教和新教都在這里交匯。
地處大國地理和文化十字路口的比利時,歷來是大國爭奪的目標。
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規定了比利時并入荷蘭。但人為的統一反而使得矛盾加劇,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的聲音從未停止過。在經過了20多年的抗爭后,1839年,為了在這一地區維系歐洲的平衡,歐洲列強同意了比利時獨立。
▲1830年,比利時布魯塞爾市民起義,反抗荷蘭起義的油畫
獨立之后的比利時以首都布魯塞爾為界,北部為弗拉芒大區,居民講荷蘭語。南部為瓦隆大區,居民講法語。因此,比利時形成了荷蘭語和法語并立的局面。
首都布魯塞爾成為了荷蘭語與法語雙語并立的城市。歐盟將總部設置在布魯塞爾,就不愁雙語甚至是三語人才,對于一體化的歐洲來說,交流起來就更加便利。
▲比利時語言分布示意圖,南部為法語區,北部為荷蘭語區,首都布魯塞爾為雙語區
從歐共體到今天的歐盟,從最初的6國到今天的28國,雖然歐盟在半個多世紀有過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,卻在總部和機構的設置上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,推動著歐洲向著一體化的方向繼續前行,也讓世界聽到了歐洲的聲音。
下一篇: 方特游樂園(分布全國各地的方特游樂園)